地球最南端的竞争,暂没发生战争


Odoo CMS - a big picture

没有哪个地方如南极这般,科学、环保、政治如此密切地捆绑在一起。




2014年2月15日,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大陆步入冬季。来自各国的考察船依次驶离这片区域,中国的“雪龙”号也结束了对南极的第30次科学考察。这艘以1900万美元购自乌克兰的破冰船,是中国目前拥有的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。


1955年,美国、比利时等12个国家代表在巴黎达成共识,暂时搁置各方对南极洲提出的主权要求,于是,科学考察站的建立、环境保护区的划定被认为是新的利益争夺的手段。“这是一种软控制”,运用科学、环保等途径捍卫自己在南极的权益,“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”。   截至2013年,来自20多个国家的科学考察队已经在南极建设了超过150个科学考察站,而且这一数量还在持续攀升。其中,在南极拥有最多科学考察站的是阿根廷,如果中国完成在南极建立的5个科学考察站的计划,将超过英国、澳大利亚,排在美国之后,美国拥有6个。


若将极点方向视为叶片的末端,泰山站则更靠近叶片顶端。泰山站所在的伊丽莎白公主地,距离格罗夫山85公里,这里是中国在南极的唯一一块自然保护区,享有管理权。


泰山站的设立被认为将进一步巩固对格罗夫山的话语权。相较于格罗夫山,更吸引人的是查尔斯王子山,它距离泰山站约300公里,中国从未涉足。有资料显示,查尔斯王子山的铁矿石的蕴藏量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,是世界最大的铁矿之一。


在过去的20年间,中国用于南极科学考察的经费从约1.2亿元增长至3.3亿元,同时,正在研制用于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和直升机。不过,中国的科学考察实力还有待加强。美国的麦克默多站夏季考察通常能够聚集2000名-3000名科学考察人员,即使冬季也能支持四五百人越冬科学考察。中国的中山站、长城站,仅有约25人。


在南极,科研实力才是话语权。


辐射区的面积没有明确的划分。而保障能力越强,科学考察开展的范围越广,辐射半径也就越大。


中国1985年在乔治王岛建长城站后,分别又在1989年和2008年建立了中山站和昆仑站,两站之间距离超过1200公里,海拔相差4000米。


2013年5月,中国正式在比利时提交了泰山站的环评报告。根据《南极条约》的规定,各国在设立科学考察站之前,需要预估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。



利益交织


中国加紧在南极建站不无道理,根据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华薇娜研究发现,自1998年到2008年间,各国对南极研究的热情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,论文量平均年增长幅度约为100篇,2008年达到2809篇。70%左右的论文来自美国、英国、德国和澳大利亚。


申请国拥有对于保护区的管理权,是一种被赋予的公权力。保护区一旦设立,包括保护区管理国在内的任何国家,在这个区域开展活动都需要申请许可证,否则不得进入。一位科学考察人士称,出于利益考量,各国争相划定保护区,通过保护区,来限制他国的行为。


目前,争论最为激烈的两块保护区都是以限制捕捞为出发点:一块就是美国和新西兰提议的在罗斯海区域建立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。另外,澳大利亚、法国以及欧盟则提出在南极东部建立一个约163万平方公里的保护区。


2013年7月召开的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(CCAMLR)特别会议上,新西兰、美国等国再次提出在南极海划定新的保护区,以保障渔业的可持续发展,并推进科学研究。CCAMLR成员包括24个国家和欧盟,中国亦在其中。


环境脆弱


南极的环境确实极为脆弱,这是事实。


1991年,《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》(下称《环境议定书》)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通过,各国同意,为了保护南极环境,自《环境议定书》生效起,至未来50年内,不得在南极开展任何与科学研究无关的矿物资源开采活动。


自此,鲜有文章专注于南极的矿产研究。2013年底,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南极北查尔斯王子山发现了金伯利岩。金伯利岩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岩石,通常内含钻石。这是少有的发表的与南极矿产资源有关的文章。



由于被困船上的乘客基本是游客,也引发了科学界再次对南极旅游是否该被限制的讨论。游客一般乘大型轮船,一旦轮船遭遇事故,就有可能因漏油等对南极造成污染。截至2011年,这片海域已经发生了29起船舶事故。


《环境议定书》未作出对南极旅游明确的限制,使得南极游客的环保行为要依靠自觉性和教育等来约束,这样一来效果就很微弱。比如,研究者在踏上南极前,都需要进行全身清理,避免将外来微生物带入南极污染环境,同时也要避免与动物近距离接触。据多位南极科学考察人员观察,很多来自中国的游客根本做不到,“对于科学考察队员来说,环保方面的经验已经非常充足,游客则不然”。


支持者则认为,让人们对南极有亲身经历有助于推动保护南极。也许像澳大利亚即将采取的方法更具有可行性,据当地媒体报道,澳方官员表示必须吸取“卡利斯基院士”号的教训,完善极地旅游规章。